为什么企业对数字化转型不感冒-凯发k8国际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老杨 来源|湘江数评(id:xiangjiangshupingly)
我们身处一个数字化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中的场景无处不充斥着数字化的身影,但有意思的是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数字化,但在工作中反而可以不用数字化系统,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做数字化,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一把手与管理层都有数字化意识并重视数字化,所以至今为止大部分的企业虽然在做数字化,但数字化所起到的作用有限,甚至鸡肋感十足,这不仅是单纯意识上的问题,更多是各种复杂的原因。老杨分析如下:
第一,企业生存都是问题还有必要做数字化吗?
在当前高度不确定、严峻的市场环境下,生存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而降本增效也是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为保生存最常见的一种措施,于是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压缩了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各种不必要的投入,数字化也是首当其冲,老杨接触到的大部分企业信息部门都在优化人员,数字化预算都在缩减,甚至暂停了数字化建设项目,这个时候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就是: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数字化还有必要做吗?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部分企业领导认为数字化做了那么多年,投入了那么多钱,但几乎没看到什么作用,在降本增效的模式下应该停止对数字化的投入,保持现状即可,这似乎也是有理;而信息部门则认为数字化价值不明显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的管理,在当前高度不确认的模式下应该加强数字化转型建设,利用数字化来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各种管理能力,这似乎也有理;可惜的是信息部门的呼声很弱,几乎也被无视,因为在大部分领导眼中信息部门其实就是修电脑的。所以在无地位、无影响力的情况下以信息部门牵头的数字化转型建设大都以失败告终,造成数字化价值体现难这一尴尬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并不是拯救企业于水火的万能良药,在当前求生模式下如何企业的管理未改进就将降本增效寄希望于数字化,这是一种管理上的错觉,数字化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人工智能,不会买一套系统就按照企业领导想法实现全部的功能,日常管理不改进,管理模式不转型,凭一个功能固化的软件来解决所有管理问题与矛盾那是天方夜谭,所以企业想发挥数字化的最大作用与价值,首要改善与改变的就是这种片面的思维模式,其次,需要改变的还有工作模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转模式,将传统工作模式转变成为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场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升效率,利用数据来辅助决策。
生存都是问题的企业是否还有必要做数字化,老杨认为信息部门说了不算,相关领导说了也不算,这取决于一把手的对数字化的正确认知及管理魄力。
第二,经验仍是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管理的主流
其实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最关键的就是认知的问题,一把手或关键领导对数字化的认知深度决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高度,当前大部分的传统企业仍以领导的经验做为管理的主流,而这样做在一定时间内却也能为企业带来收入,而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以当前的情况看来似乎是价值体现比较难,更多的是来自业务与管理各方的吐槽,即使是管理问题造成的种种不便、报错,大部分人还是去怪系统不好用,认为这就是数字化技术的问题,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流程合规性的问题被无视,而更多的是怪系统太难用,无法满足一些不合规的操作。
所以当企业固化的系统功能、流程遇到极度灵活的经验管理模式的时候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而在此时大部分企业领导选择的是灵活的结果,而非数字化的和规化,这就造成了传统经验模式优于数字化的假象,其实真实的结果是数字化背了管理的锅。
活着,并不是传统经验模式下粗放管理的借口!要想当前活着、日后活得更好,企业必须转型,拍脑壳式的经验管理模式已不符合当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管理过程全要素必须数字化。
第三,踩坑太多对数字化心存“敬畏”
众所周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可以说是各因素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是坑,大部分传统企业其实一开始对数字化转型建设是满心期待、信心满满的,但奈何不是被第三方坑就是自己踩坑,究其原因还是企业自身对数字化认知深度不够,大部分传统企业一开始就将数字化视为灵丹妙药,认为用了系统任何管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其实有这样的想法就等于给自己挖了认知的大坑,老杨认为其实这是一种管理上的乾坤大挪移,典型的矛盾转移大法,想用技术上的勤奋来替代管理上的懒惰。要知道,系统的本质什么?它就是一个被代码固化的工具,它虽然融合了行业的管理经验,但需要企业去深入应用、挖掘系统的管理精髓,还需要一个削足适履的过程,但很多企业往往难以通过这个“适应”关,认为软件应该是万能的,应该满足企业的所有管理需求,如果不能满足,那就是软件的问题了,然后大家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没有引进系统之前纸质管理的蛮好呀,但系统引进了之后管理更复杂了、更乱了!然后软件背了管理的锅,自己踩了自己挖好的坑。最后的结果就是软件被打入了冷宫,如果再次提出做相关系统,大部分企业缺乏的是对数字化建设的复盘,更多的却是那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敬畏”之心。
第四,粗放的管理与精细化的系统存在天生的对立
大部分传统企业,当前生存艰难,除了行业本身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管理的粗放,几年前在风口上忙扩张、忙赚钱,但讽刺的是大部分企业一把手并不清楚自己真正赚了多少,在哪里亏了多少,只知道自己今年赚钱了,即使有巨大的管理漏洞也被暂时繁荣的产值一概而过,当市场的风停了,此时昔日的管理漏洞吞噬着企业本就不多的利润,于是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现金流周转困难,但此时颇具讽刺的是部分企业一把手仍旧无法得知漏洞具体在哪个环节,并采取相关措施,还一味的搞表面性的降本增效。
不难看出,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需要的是精细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做真正的管理转型,就需要有数字化系统来协助实现,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将精细化管理的期望给了数字化系统,没有在实际的管理上做改进,要知道的是管理由粗放到精细并不是系统说了算,粗放到精细还让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消失,于是粗放的管理与系统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如此状态下,数字化转型也是难以成功的。
第五,在利益与成本投入上的选择
当前企业做数字化转型还有另一种现象级存在:那就是做数字化建设完全是为了获取相关的补贴与奖励,这就是老杨之前说过的伪数字化,即为奖励而来为奖励而做的那种数字化,过程是应付式的,数据也是按要求编写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通过某某认证,如果所获得的奖金高于买系统所做的投入,那么有利润可图,这种数字化必须要做,但反之无奖励这部分的企业是不感冒的。因为同样是做数字化,在利益与成本投入的选择上,大部分的企业还是选择了既得利益,因为奖励的资金是货真价实的,录入的数据是真是假无所谓,能过关即可。
有些人认为这也是数字化的价值,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但老杨认为这种奖励是一时爽,企业的管理本身并没得到改善,并未真正的用数字化系统实现降本增效,其实企业这样做是在透支未来。
综上所述,老杨认为当前部分传统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建设不感冒的原因不仅是在于生存的压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一把手的意识、认知问题,不难看出,数字化转型在于企业一把手的远见与魄力,而非在哪个阶段;求生阶段更要反思,如何快速走出;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数字化时代,但企业领导人要注意的是:想与做,做与做好,是两个概念,想很简单,做起来难;数字化做很简单,只是投入的问题;而做好却是管理能力的体现。用了数字化未必让企业活的很好,但数字化用的好可以让企业未来过的很好。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xiangjiangshupingly),作者:老杨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xiangjiangshupingly),作者:老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