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振:战争的取胜法则,不是先想着赢,而是先保证自己不输-凯发k8国际

笔记侠

1

作者|宫玉振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内容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选编自宫玉振《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2020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宫玉振,军事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领读导师。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战争取胜的一条法则是,不要先想着赢,要先保证自己不输,然后再寻找战胜对手的机会。

在不确定的战争环境中,你能确定的是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不打无把握之仗。要么不出手,出手就要有胜算,全力以赴,打开局面。

要耐心等待战略性的机会,一需要眼光,二需要定力,同时还要冒经过计算的风险。

一、先为不可胜:先保证自己不输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最好不用打就能赢;如果非要打,那就要巧妙地打,用智慧去打,打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把握。有把握地打,就是孙子提出的“先胜”理念。“先胜”是孙子“全胜”理念在作战领域的一个延伸。

关于“先胜”,孙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段话很长,但很精彩。大意是,过去那些战争的高手,总是先保证自己不被对手打败,然后再等待战胜对手的机会。不被对手打败的主动权在你自己,能否打败对手则要取决于对手是否有隙可乘。因此,真正的高手,能够做到的是不被对手打败,而不能保证一定能打败对手。

由此可知: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没有取胜的可能时,就应该实行防守。有可能战胜对手时,就要果断进攻。防守是因为优势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实力如同藏于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攻击如同动于九天之上。这样,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美的胜利。

这段话,把“先胜”的核心理念讲得淋漓尽致。

你为什么要参与竞争?一定是出于赢的目的。《孙子兵法》就是教你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但有意思的是,孙子一上来就告诉你:真正的高手,不是先想着如何去赢,而是先保证自己不输,然后再伺机而动,等待对手犯错的机会。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银边草肚皮”。如果你不是绝世的高手,那你绝对不会贸然进入中腹去争夺。你要先占据边和角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以此为根据地,依托这些边和角,寻找机会向中腹发展。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

毛泽东在创立政权之初,就非常重视根据地的建设。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反复强调说,根据地是武装割据的基本阵地,是红军战争的可靠依托,是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创建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会因没有后方依托而陷入失败,成果也无法保持。

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把根据地思想做了进一步发展,说根据地是军队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在长期、复杂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首先要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这是共产党军队始终坚持的核心原则。以根据地为基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使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博弈中一步步占尽上风,取得了胜利。

战争最忌讳的是什么?胜则一日千里,负则一败涂地。历史上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好,之所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不了事儿,就是因为只知攻城略地,过府冲州,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陷入了所谓的“流寇主义”。

这听起来像不像那些不断买买买却没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像不像那些今天有机会就做这个、明天有机会就投那个,却没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的企业?

流寇所有的胜利,都是无根的胜利,注定只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所以,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内部管理混乱,组织千疮百孔,你机会越大,发展越快,反而会死得越惨。陷入败局的很多组织,其实都是败于自身,都是自己打败了自己。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先把从理念到组织这样的基本面做扎实,从而奠定组织取胜的基础。

“先为不可胜”,除了要先打造稳固的根基,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决策上要先保证自己不犯大的错误。在对抗中谁都会出错,人不可能完全没有失误。就像下棋一样,走错一步棋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不能连续错,尤其是不要犯无可挽回的战略性错误。

对手不会放过任何攻击你的机会。你自己先要没有大的漏洞,没有大的隐患,不出大的差错,不给对手以大的可乘之机。

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越要把握住那些可以确定的因素,用自身的确定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

先把自身的事情做好,先保证自己的决策可靠稳妥,保证少犯战略性的错误,从而先保证自己不输,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你唯一可以先把握住的东西。这就叫“先胜”。

足球比赛有个著名的战术,叫做“防守反击”。先保证自己不失球,然后再寻找反击和进球的机会。条件不成熟要耐心等待,一定不要强为。不盲动,不冒进,持重待机,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机会的来临。

击剑的高手没有机会就防守自保,先求不败。对手一露出破绽,机会一来,就果断出手,雷击电闪之间,一击致命。

投资也是这样。一般的投资者,每天想的大概都是如何赚钱,而事实上,中国90%的股民从长线来看是赔钱的。你只要不赔,就赢了90%以上的股民。

投资大师巴菲特总结出两个最重要的投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赔钱;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保住本金是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石,他甚至喊出过“避免赔钱比赚钱还重要”的至理名言。

不亏损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你只要不交易、保留现金或购买流动性好的保值产品就可以做到。能否赢利,则要看市场给不给你机会。市场不好,本事再大的人往往也无能为力。市场一定会有犯错的时候,此时就是你出手的时机。因此,善于投资的人,能够做到的是不亏钱,但不能保证一定会赚钱,更不用说赚大钱。

没有赢利机会的时候,他们会耐心等待,一动不动;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便立即出手,一击必中。一动不动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果断出手是因为他们胜券在握。

当暂时没有机会的时候,你所能做的就是少犯错,乃至不犯错,尤其是不犯战略性的错误。不犯错的主动权在你自己。你无法强迫对手犯错,但你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犯错,然后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用孙子的话说,这叫“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曾国藩打仗有个战术,叫作“扎硬寨,打死仗”。什么叫扎硬寨呢?要扎营就要扎硬寨。

曾国藩有个规定,湘军行军,到了一个地方,不管多么晚,不管多么累,也不管天气如何,第一不能休息,第二不能主动找太平军挑战,要先挖壕沟。一共四道沟,内外各两道,沟的深度和宽度都有要求。

然后“垒墙子”。用挖沟挖出来的土,在内外各两道沟之间垒一圈墙。墙的高度和厚度也都有要求。墙子垒完之后,再在最外面那道沟的外面,将五尺长的花篱木,埋进土中二尺,做成障碍。工事这才算修完了。然后再派出三成的人“站墙子”,也就是战略值班,其余的人可以休息了。过一个时辰,再由三成的人起来换防。

曾国藩要求,哪怕是临时住一晚上,也必须做“坚不可拔之计”。太平军想来偷袭,没门儿。这叫“扎硬寨”。他说:“但使能守我营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

“扎硬寨”与我们做企业一样,不要以为打败了对手你就是战无不胜的,不要因为取得胜利就信心爆棚,甚至把自己变成不败的神话。也不能一味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对手犯错或对手太弱上,真正可靠的只有一条,就是“修道而保法”,把自己的基本面做好,才能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先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一旦遇到真正的对手,就会死得很惨。

二、以待敌之可胜:再把握赢的机会

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两个要素很关键:一是自身的实力,二是出手的机会。二者缺一不可。实力取决于自己,机会却要取决于对手。对手不给你机会,你就没有赢的可能。

博弈论有一个基本原理:在博弈中,一方的行动能否成功,是以对手的行动为条件的,并不存在独立的最佳战略选择。你的行动方案是否最佳,取决于对手是否选择了对你有利的方案。用孙子的话说,就是“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所以除了“先为不可胜”,你还要“以待敌之可胜”,等待对手给你机会。利德尔·哈特曾经说:“在战争过程中,正是敌人的严重错误才最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换言之,战争中那些决定性胜利的背后,往往是因为对手犯了致命的错误。

竞争就像下棋一样,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尤其是致命的战略性错误,往往就会使竞争格局发生不可挽回的逆转。在商业史上,这样的错误其实一点儿也不少见。

当小松制作所将挑战的目标对准行业的领袖卡特彼勒时,卡特彼勒却认为它的对手主要是它所熟悉的美国国内公司,包括国际收割机公司和约翰迪尔公司。

当佳能在复印机市场攻城略地的时候,施乐却将目光集中于它的美国对手ibm 和柯达。而ibm公司因为低估了个人计算机的市场潜力,苹果公司得以迅速起飞。

苹果也犯过错误。当年苹果开发的操作系统非常漂亮实用,然而乔布斯拒绝授权其他硬件公司一起使用。如果苹果这样做了,或许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就没有机会了,毕竟苹果的系统看起来比微软要好得多。

对于微软来说好运不断,ibm的错误又给了它一个机会:ibm在最终委托微软开发操作系统时,选择的是授权的方式,而不是直接买断。

比尔·盖茨后来分析说,ibm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没有预料到后来操作系统的需求量会那么大,以为授权会比买断划算。“那绝对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错误。”比尔·盖茨后来不无得意地说。微软的操作系统因此可以卖给所有的电脑生产商,成为行业的标准,并借助个人电脑行业的爆发式发展,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建立了近乎垄断的行业地位。

到20世纪90年代初,麻雀变凤凰的微软和ibm终于翻脸。两家企业一分手,微软即推出了著名的windows系统,从此成为ibm名副其实的头号挑战者。

导致竞争者和企业不断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性的弱点。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企业往往会高估自己对市场的控制,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成功的企业。竞争者也往往因此看不清楚真正的竞争格局,给对手或潜在的对手留下太多的市场机会。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列出一大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可口可乐判断,美国本土市场已经成熟并饱和,因此将注意力放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减少了对美国本土市场的投入。这就给了百事可乐极好的机会。等到可口可乐清醒过来的时候,百事可乐已经成为与它并驾齐驱的对手。

当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的时候,美国三大汽车品牌不屑一顾,然而等到它们清醒过来的时候,日本汽车已经长驱直入,打入了其内地市场。

当年的微波炉大战中,格兰仕靠着残酷的价格战造就了其霸主地位。但是梁昭贤接任董事长后,十分渴望格兰仕能够摆脱“价格屠夫”的形象,宣布格兰仕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品牌”的战略转移,要从价格战转为打价值战。

格兰仕改走高端的决定,给了竞争对手以喘息的机会。事实上,在格兰仕连续多年价格战的打击下,海尔、三星等家电品牌于2005年纷纷退出微波炉市场,就连最强硬的对手lg也决定退出低端市场。

美的的何享健曾经感叹:“如果微波炉再这么亏下去,美的就不要做了。”这无疑是准备给格兰仕让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就在这一年,格兰仕决定部分放弃价格战,美的所面临的生存压力顿时大为减轻。本来要退出微波炉市场的美的,由此一举摆脱了亏损的局面,成为格兰仕的巨大威胁,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直追格兰仕。

阿里巴巴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淘宝分离出淘宝商城,进而升级为天猫之后,阿里越来越将重心放到天猫,老淘宝越来越变成鸡肋一般的存在。这就给了拼多多一个横空出世的机会。尽管清醒过来的阿里开始全方位地对拼多多进行阻击,但拼多多还是在飞快地抢夺电商的市场。

商场上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大的公司只要不犯战略性的错误,就不会轻易失去市场的主导地位。对于挑战者来说,在对手无懈可击的情况下盲目进攻,往往只能是以卵击石,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没有不犯错误的企业。再优秀的企业也会出现昏着,总是会给挑战者留下翻盘的机会。在竞争环境中,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所有的对手都在等待你犯错。只要你犯了错误,你的对手就绝对不会放过你。因为你犯错的时候,正是对手打败你的最好机会。用孙子的话说,这是“胜于易胜”“胜已败者”。

所以竞争的一个重要法则是:首先自己不要犯重大的战略性错误,同时要等待对手犯错误的机会,并巧妙地制造对手犯错误的机会。一旦这样的机会出现,就要迅速抓住机会,以绝对优势发动凌厉的攻势,全力以赴,打开局面。

三、战略性的机会需要有足够的定力

没有机会就耐心防守,一有机会就果断出手。这是高手的取胜法则。但是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对手给不给你机会,不是你能决定的。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的重心,在一个“待”字。不过,这个“待”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它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甚至是定力。

曾国藩非常强调战略定力,他有句用兵的格言:“一年不得一城,只要大局无碍,并不为过;一月而得数城,敌来转不能战,则不可为功。”

战争就是双方攻防的过程,不要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年也打不下一个城池,只要对大局没有影响,这不算是什么过错。一个月打下了几个城池,敌人一进攻,全丢光了,这不算什么功劳。

毛泽东打仗,也从来都是强调持重待机,强调不打则已,每战必胜。他说:“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能够打成,靠的就是毛泽东“持重待机”这四个字。

1947年3月,蒋介石向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其中用于山东方向上的兵力达到24个师、60个旅、45万余人,占其重点进攻兵力的66%。

这45万余人中,包括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整编七十四师、整编十一师以及第五军。蒋介石还以这三大主力为骨干,分别编成了三个机动兵团。

在作战方针上,蒋介石也做出了新的安排。鉴于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军经常遭到解放军各个歼灭,这次蒋介石提出来了16字方针:“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这16个字的目的,是加强兵力密度,以纵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线推进,就像滚碾子一样向山东碾过来,不给解放军对其进行分割和各个击破的机会,并以强大的兵力优势,压迫华东野战军退往黄河以北或胶东地区。

国民党大军压境,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方针仍然是解放军的拿手好戏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但这次国民党军兵力密集,准备充分,行动谨慎,有利的战机比过去少得多。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采取“耍龙灯”的方式,忽南忽北忽东忽西,调动国民党军往返行军达到1000多公里,就是希望能够调动敌人,创造运动中歼敌的战机。

但是国民党军保持着高度的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轻易不分兵的新战法,就是不上当。华东野战军的多数战役因此都没有达到目的。

华东野战军有些急了。看来“耍龙灯”的力度不够,要想扯开国民党军队的密集队形,还得来点儿大动作。

5月初,陈毅、粟裕决定,派出三个纵队插到敌后去,其中两个纵队插到鲁南,一个纵队插到苏北,目的是用三个纵队的兵力威胁国民党军队的后方,迫使国民党回师或分兵,给我军在运动中歼敌创造条件。

这么大的行动当然要请示中央。陈毅和粟裕在5月3号把这个计划报给了中央军委。第二天,毛泽东就给陈毅、粟裕回了电报,事实上是不同意两人的计划。毛泽东在电报中说得很委婉,他首先表扬了陈毅和粟裕前期的指挥。他说:“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同时他又明确跟陈毅和粟裕讲:“你们后方移至胶东、渤海,胶济线以南广大地区均可诱敌深入,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唯(一)要有极大忍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

5月6日,有些不太放心的毛泽东,又给陈毅和粟裕发来了电报说:“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失去一次时机并不要紧。当不好打之时,避开敌方挑衅,忍耐待机,这是很对的。”

毛泽东的提醒,让陈、粟冷静了下来。他们立即决定放弃原定的计划,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主力往东往北撤,与敌人脱离正面的接触,集结于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待机歼敌。

这个时候,跟华东野战军周旋了一个多月的国民党军队,早已疲惫不堪,失去了耐心。华东野战军这一撤,国民党军队顿时喜出望外:显然,解放军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已经无力再战,要开始北逃了。于是,国民党统帅部将原来16字作战方针的“稳扎稳打”,改成了“稳扎猛打”。

一字之差,担任主要突击力量的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便冒了出来,孤军突出,变成了好打之敌。粟裕他们等了近两个月的机会,终于到手。

华东野战军果断出手,“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将整编七十四师像剜眼珠一样,从国民党的进攻部队中剜出来,并集中五倍于敌人的优势,将其歼灭。

蒋介石在接到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的报告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持重待机、持重待机,只有持重,才能待机。

所以,要想把握战略性的机会,就必须有过人的战略定力。善攻者,必先善守。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高手防守的时候一动不动,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就如同深藏地下,使对手无法察觉。一旦巨大的机会出现,就像捕食者一样,以闪电般的速度出手,如同自天而降,让对手措手不及。

作战的过程,就是等待战机、创造战机、捕捉战机进而利用战机的过程。最致命的战机,就蕴藏在耐心冷静的等待过程中。

高手的竞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对于将军来说,兵法人人会读,条令人人会背,战术人人会用,道理人人会讲。但在高手对决的时候,这些都只是技能层面的东西而已。决定一个人究竟是不是高手,还不是这些东西。技能层面的东西到一定程度以后,都差不多。能分出高下的,是谁的心理更为冷静。

《大学》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战争也是这样。所以王阳明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

心平才能气和,心浮必然气躁。心浮气躁往往就会轻举妄动,鲁莽草率。如果再加上情绪失衡,甚至会让人失去理智,走出昏着,犯下错误,反而给对手送上机会。所以,心浮气躁,从来都是兵家大忌。

四、不打无把握之仗

等待很重要,但等待本身不是目的,等待是为了出手,是为了等到一击必中的机会,是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

所以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的地位,有取胜的条件,才会出手。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的过程中找机会来侥幸取胜。这段话非常精彩,它揭示了竞争的一个奥秘:赢家与输家在思维习惯上有根本的不同。

没有偶然的成功,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精心的准备和计算的基础上。真正的高手并不是喜欢冒险的人,他们总是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成功,总是大概率事件。

战争的规律是:战争之前所犯下的错误,很难在战争开始之后被改正。所以,一定要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轻率莽撞地出手。

曾国藩用兵,最反对的就是“浪战”。所谓的“浪战”,就是没有取胜把握的轻率出战。他说:“未经战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者亦然。若稍有阅历,但觉我军处处瑕隙,无一可恃,不轻言战矣。”没有打过仗的士兵,往往最喜欢喊“打打打”。带兵的人也是这样。如果稍微有些阅历,就会明白我们自己到处都是毛病,没有一个地方靠得住,反而不会轻率地去喊打了。

他警告说:“为将者设谋定策,攻则必取,不然毋宁弗攻;守则必固,不然毋宁弗守。攻之而为人所逐,守之而为人所破,虽全军不遗一镞,其所伤实多。”

身为领军之人,设谋定策,要进攻的就一定要攻取,不然不如不攻;要坚守的就一定要守住,不然不如不守。进攻却为人所驱逐,防守却为人所攻破,即使全军没有一弓一矢的损失,所造成的伤害也非常大。

所造成的伤害在哪里呢?是宝贵的战争资源,是难得的取胜机会,是组织成员的士气,是下属对领导的信任,当然,还有领导者自身的权威。

所以曾国藩用兵,强调八个字:稳慎徐图,谋定后战。他曾经给曾国荃送过一副对联: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这副对联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兵一定要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计算。”

所以真正的智者,都是明白并坚持“先胜而后求战”。

子路曾经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您若是统领三军,您会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一起作战呢?孔子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赤手空拳却非要和猛虎搏斗,没有船只却非要徒步渡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一起作战的。与我一起作战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谋定后动之人。

毛泽东一定会喜欢孔子的这个回答,因为先胜而后求战,不打无准备之仗、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避免不利决战、执行有利决战,这些也都是毛泽东的基本作战原则。

毛泽东早在红军时期反复提出要力戒浪战,不可轻敌,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他告诫指挥员说,“应当从稳当的基点出发,不做办不到的事”,“我们应当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不到决战的时机,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

企业决策也是如此。一般的投资者,往往会抱着这样的想法:赚钱就要冒险,赚大钱就要冒大的风险。

其实,真正的投资高手,反而是风险的厌恶者。他们从来不是靠一时的运气或冒险,他们出手一定是有了足够的胜算。他们不打无把握之仗。他们总是在具有胜算的时候大胆下注,在不具胜算的时候谨慎行事,甚至一动不动。这就是高手和一般人的根本不同,这也是赢家和输家的根本不同。

五、冒有胜算的风险

不过,先胜而后求战,不打无把握之仗,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冒险。战争的特点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用克劳塞维茨的话来说,战争的所有行动中,有四分之三的因素是潜藏在或大或小的不确定性迷雾之中。你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来。你不可能具备百分之百的胜算。

战争中的胜算,永远是在四成到七成之间。七成以上把握的仗你甭奢望,四成以下的仗你不能打。从来就没有完美的机会,等待完美机会的人注定无法成事。

胡林翼说:“求万全者,无一全。处处谨慎,处处不能谨慎。”“兵事怕不得许多,算到五六分,便须放胆放手,本无万全之策也。”

巴顿将军也说:“下周才能制订出来的计划再完美,也不如一个现在就可以强有力执行的好计划。”

所谓的把握,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所谓的胜算,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胜算。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业,过于谨慎,都会失去最好的机会。

用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话说:“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唯一肯定会导致失败的战略就是不冒任何风险。”

事实上,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准确判断并果断承担风险,是一个高手必备的素质。你必须在具有风险的情况下,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宝贵机会。所以真正的高手,不是不冒险,但他们冒的是有胜算的风险。

冒险和鲁莽并不是一回事儿。毛奇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先计算,后冒险。”粟裕也说:“出奇制胜,常常被视为险招儿,也确实具有风险性。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对敌我双方情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不确定性是你改变不了的,但是风险却是你可以把握的。

商战史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仗,大概是索罗斯大战英格兰银行、狙击英镑的那一仗了吧。这一仗索罗斯加了杠杆,押上了100亿美元。在普通人来看,这简直是疯狂的赌博。

索罗斯为什么敢这样出手?因为他早已有了把握:假如错了损失不大,假如对了能赚很多。而且对的可能性极大。结果他大获全胜。他冒的,同样是经过计算的风险。

英国培生集团董事长丹尼斯·史蒂文森在谈到冒险时说:“有一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请我们吃饭,席间有人介绍我时说‘这是一个敢冒险的人’。但我自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别人认为我在冒险,但其实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计算好的,是有胜算的。因此我投资的金额虽大,但所承担的风险却并不大。我的‘冒险’,实际上是有胜算下的举动。真正的企业家不是不顾血本的赌徒。”

孙子说:“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没有脑子却大大咧咧轻敌冒进,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对手擒杀。战争最忌匹夫之勇,莽撞之行,浮躁之气。

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将军一样,他们会冒险,但他们的冒险,往往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计划的。把敢于冒险与鲁莽行事区别开来的,是对风险与收益深思熟虑的权衡,是对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节的把控。

刘伯承在谈到军队中优秀参谋人员的素质时,曾经用了八个字——胆大包天,心细如发。决策时要胆大,计算时要精准。

所以,“先胜”的另一面,就是要冒有胜算的险。准确地判断形势并果断地承担风险,是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的基本特质。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宫玉振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网站地图